本报记者 范孝东本报通讯员 张雪峰
淮南市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农妇李方凤,十余年如一日,悉心照料重症丈夫,并抚育2个年幼的女儿。在她的努力下,丈夫奇迹般地苏醒过来。今年9月份,李方凤入选“安徽好人”。
2006年12月的一天,李方凤的丈夫陈长春在工地施工时,从楼上跌落致重度颅脑损伤。李方凤给丈夫治疗花去了20余万元医药费,还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15万余元,从此整个家庭陷入极度困难之中。
乡、村为李方凤一家申请了低保。亲友的无私援助让李方凤感到了温暖,好心邻居也时常来帮助她给丈夫翻身、擦背。
为了更好地照料丈夫,李方凤多方打听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,每天坚持为丈夫按摩。两个女儿放学后就伏在爸爸的耳边,陪他聊天,跟他说说校园趣事。
2009年的一天,李方凤偶然发现陈长春的手指开始有知觉,这极大地增强了她的信心,她坚持不懈地给丈夫做康复训练。 2014年,沉睡了8年的丈夫终于苏醒过来。为了让丈夫能够早日下床活动,她将丈夫的双脚放到自己的脚上,撑住他的身体,一步一步挪动。每一次,李方凤都是满身大汗,可她一点也不觉得辛苦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丈夫的身体机能渐渐好转,终于能够自行坐轮椅,学着会用勺子吃饭。
为贴补家用,李方凤多方筹资,在街上开了一家农资店。靠着诚信经营,大家都来光顾她的店,小店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,家里的收入也逐渐提高。
做生意的同时,李方凤没有忘记照顾丈夫。她经常把丈夫推到店门口,一边给他按摩读报纸,一边和他聊天。 “一切都会好的,一切都会好起来,你也要快点好起来啊! ”这是李方凤经常在丈夫耳边说的一句话。
渐渐地,陈长春能自己走路、吃饭,终于有一天,他可以开口说话了,他说的第一句话是“谢谢”。李方凤等了那么多年,幸福而激动的眼泪夺眶而出,陈长春慢慢伸出手替妻子拭去眼泪……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