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2012年3月13日在谢家集区第十六届
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
区长 洪 渊
各位代表:
现在,我代表区人民政府,向大会报告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一、过去五年:继往开来 跨越赶超
五年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,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团结带领全区人民,抢抓发展机遇,奋力攻坚克难,加速推进建设,圆满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,走出了一条符合区情实际的发展路子,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,锻炼了一支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,奋力谱写了全面转型、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。
——这五年,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先,推进转型升级,综合实力大幅跃升
五年来,我们抓发展、破难题、保增长、促转型,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,实现了“五个倍增”:即地区生产总值从39.5亿元增加到82.3亿元,增长1.1倍;财政收入从1.23亿元增加到4.02亿元,增长2.3倍;规模工业增加值从4.8亿元增加到36.6亿元,增长6.6倍;固定资产投资从3.5亿元增加到60.3亿元,增长16.2倍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2.9亿元增加到33.3亿元,增长1.6倍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。总投资1.8亿元的宏泰钢铁年产50万吨高速线材项目建成投产,年产值突破20亿元。再生金属、化工材料、机械制造、新型建材等非煤产业加速崛起,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2011年,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家,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3家、十亿元企业2家,上缴税金500万元以上企业17家。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。淮南工业园区规划面积由1平方公里扩展到2.72平方公里,10平方公里扩园规划完善待批,“三纵三横”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,建成供水管网14公里,电网改造升级加快推进。入园企业达47家,53个项目投产或在建,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.8亿元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可喜进步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,有效应对旱涝、冰冻等自然灾害,实现粮食产量5连丰、8连增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孙庙黄晶梨、施家湖水产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渐成规模,国惠园米业、碗碗香豆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,品牌优势加速显现。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,农民专业合作社28个。第三产业健康发展。以淮矿物流、长江商贸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发展势头良好,华润苏果、世纪阳光、西城华联、淮矿白马等品牌企业入驻成长,引领蔡新路现代服务业商圈加快建设,城乡居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。经济运行质量始终保持全市领先位次。四次荣获全市“经济运行综合考评”、“非公经济发展考核”和“目标管理考核”先进单位称号。
——这五年,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引领,实施项目带动,城乡面貌深刻变化
紧紧抓住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机遇,围绕“西展南扩东连”的城市发展战略,老城改造、新区开发、沉陷治理同步推进,搭建起城市发展的新框架。结合全市规划调整,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,谢家集中心城区控制性规划、西部门户区规划、夏郢孜西路两侧控制性规划以及滨瓦埠湖城区概念性规划编制完成,4镇2乡总体发展规划完善待批。坚持交通先行,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。十涧湖大道、东西部第二通道(谢家集段)、卧龙山西路、夏郢孜西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实施,新建改建农村道路65公里,高效便捷、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基本形成。南部乡镇公交线路顺利开通。老城综合改造深入实施。东华鑫城、卧龙山庄、西都绿洲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,谢家集新村、李郢孜新村等一批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推进,五年累计拆除危旧房面积205万平方米,新建住房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,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6.8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。扎实开展“五城联创”、“城市管理攻坚年”等活动,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和文明创建水平有了新提升。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。“千村百镇”示范工程、“清洁乡村、美化家园”系列创建活动深入开展,乡镇环卫体系逐步建立,镇容村貌不断改观。建成生态式污水处理站3座、卫生厕所4000座,创建市级以上生态村7个。解决4.1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。投入资金6500万元,实施了朱集灌区节水改造一期、罗山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点工程,有效改善灌溉面积近9万亩。扎实开展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工作,投入资金3960万元,完成成片造林8000亩。采煤沉陷综合治理取得重要进展。周郢新村搬迁入住,永青新村主体工程完工,梨园新村项目加快建设,东华怡乐生态园项目进展顺利;环境修复与三产发展相融合的“鑫森物流模式”成为全市“沉陷经济”样板。
——这五年,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创新,扩大对外开放,发展活力加速释放
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,修订完善《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奖励办法》、《淮南工业园区投资奖励办法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创业环境。实施园区、招商、项目、投资四位一体推进,不断创新招商方式,深入开展合作交流,项目签约、落地率逐年攀升。五年累计引进项目254个,实际到位资金163.6亿元,完成进出口总额2590万美元。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或竣工投产,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.8亿元,形成了区域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。深入实施全市“4511”民营经济腾飞计划,落实扶持政策,推动全民创业。2011年,全区35家民营规模企业完成增加值26.2亿元,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%。积极拓展融资服务,招商银行谢家集支行设立运营,组建小额担保贷款公司2家,引入BT代建模式,政企、银企实现良性互动。积极实施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工程,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,盘活存量土地3680亩。加快科技创新步伐,累计获批高新技术产品21项,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,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,专利授权200余件。品牌创建实现重要突破,淮河化工“美亚”牌锚固剂荣获中国驰名商标。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,实施民营企业负责人培训计划。基层医药卫生体制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实施,财政管理、为民服务全程代理、集体林权制度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。
——这五年,我们始终坚持为民发展,维护和谐稳定,社会建设成效显著
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,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114.3元和7424元,分别增长20%和18.5%;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6年的4.93∶1缩小到2.44∶1。积极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政策,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.1万个,动态消除城镇“零就业”家庭。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,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7937万元。五项基本社会保险参保人次逐年递增,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,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职工养老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,多层次、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。扎实开展“两个普遍”创建工作,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。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,建成保障住房2.4万平方米,累计发放租赁住房补贴1400万元。民生工程覆盖范围逐年扩宽,累计投入超过4亿元,惠及全区城乡居民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。五年投入教育经费1.2亿元,新建改造学校48所,完成校舍安全工程12万平方米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、有序推进,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。文化事业日益繁荣,广场文化、少儿艺术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,建成乡镇文化站6个、体育健身项目27个,农家书屋覆盖全部行政村。区文化馆被评为全国县区级一级馆。累计投入资金2800万元,新建改建一批基础配套设施,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、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。创新群众工作方式,信访、维稳、法律援助等工作成效显著,社会管理创新和“平安谢区”建设深入推进。食品药品监管、防灾减灾、安全生产等工作扎实有效。桂苑等3个社区荣获“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”称号。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,深入推进军政军民融合发展,实现双拥模范区“五连冠”。民族团结、宗教和睦局面继续巩固,赖山集清真寺被评为“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”。街道社区建设全面推进,服务民生与发展的能力逐步提升。顺利完成人口普查、经济普查、农业普查等国情国力调查工作。环保、物价、计生、妇女、儿童、残疾人、史志、档案、政府法制等各项事业扎实推进。全区先后荣获“平安县区”“计生工作先进区”“安全生产先进单位”“全市养老示范区”“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”“全市就业工作先进区”等一系列省市荣誉称号。
——这五年,我们始终坚持勤勉履职,强化效能管理,政府建设全面加强
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、“创先争优”、“书记带头大走访”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,取得了丰富的思想与实践成果。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,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,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、民主化水平。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、决定,定期报告工作;及时向政协通报情况,主动听取各方意见,自觉接受监督。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、建议211件、政协委员提案377件,办复率100%,办复质量逐年提高。注重加强与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联系。乡镇换届工作顺利完成,一批德才兼备、政绩突出、群众拥护的优秀干部被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。全面推行政务公开,大力开展网络问政;强化行政监察和经济责任审计,政府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,党群、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。“五五”普法顺利结束,“六五”普法全面展开,《行政许可法》、《公务员法》等法律法规得到深入贯彻,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。高度重视廉政建设,积极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,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,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,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,增强了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。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,全面推行绩效管理,政府引导和服务经济发展、协调和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。
刚刚过去的2011年,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,也是“十二五”的开局之年。一年来,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,我们突出科学发展主题,把握全面转型主线,积极实施“十二五”规划,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速度较快、结构优化、效益提升、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。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2.3亿元,增长12.3%;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85.1亿元,实现增加值36.6亿元,增长15.3%;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.3亿元,增长44.4%;实现财政收入4.02亿元,增长23.5%;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.3亿元,增长18.2%。民生工程强力实施,社会管理不断创新,各项事业全面进步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,实现了“十二五”的良好开局。奋进中的谢家集区昂首步入加快转型、富民兴区的新征程。
各位代表,本届政府履职的五年,是谢家集区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最好、城乡面貌变化最快、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重要时期。五年的发展成就,得益于市委、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,得益于历届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,得益于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有力监督,得益于全区人民与时俱进、开拓奋进的伟大实践。在此,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,向在各条战线上辛勤劳动、作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,向所有关心、支持谢家集区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,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!
发展成就鼓舞人心,发展经验尤显珍贵。我们深深体会到,要把谢家集区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,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、与时俱进,把市委、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与谢家集区情实际结合起来,适应新变化,抢抓新机遇,积极探索体现时代特征、具有谢家集特色的发展之路;必须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,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,把即期发展与长远战略有机结合起来,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;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,以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,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,以优化环境聚集发展资源,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;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,发展过程依靠人民,发展成果人民共享,下大力气改善民生,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;必须始终坚持科学行政、依法行政、民主行政,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,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。
在充分肯定成绩、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,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。一是产业转型仍需加快。工业经济总量偏小,服务业发展不足,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,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。二是发展活力仍需增强。改革创新能力有待提升,经济外向度偏低,乡镇发展不够平衡,园区综合承载力有待提高。三是发展瓶颈仍需破解。土地、资金、环境等要素制约趋紧,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因素增多。四是发展环境仍需优化。节能减排和沉陷区综合治理压力加大,部门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,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进一步加快。对此,我们务必高度重视,采取有力措施,认真加以解决。
二、未来五年:肩负使命 拼搏奋进
未来五年,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,也是贯彻落实市区党代会精神、完成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关键时期。当前,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,要素重组和经济转型加速推进,实体经济、结构调整、民生改善等领域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,抢抓机遇、乘势而上的空间很大。从自身看,多年来在城乡建设、园区打造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已见成效,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产业发展平台,区位、交通、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凸显,蓄积已久的能量将加速释放。总的来看,我们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没有变,工业化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没有变,全面转型、奋力跨越的大趋势没有变。只要我们志存高远,锐意进取;只要我们求真务实,善于创新;只要我们同心协力,坚持不渝,就一定能够攀得高峰,全面跨越,再创辉煌。
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: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紧紧围绕调整转型、跨越发展、富民兴区这一主题,以工业强区、滨湖城区、商贸大区、农业特区、生态矿区、旅游景区“六区建设”为基本定位,推动“双轮驱动”、“三产并进”的主战略,创新社会管理,着力改善民生,加快构建产业基础更加坚实、城乡环境更加优美、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协调谢家集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。
按照区第九次党代会部署和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安排,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:努力实现“六个翻番”、“两个突破”。即: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,达到165亿元;财政收入翻一番,达到8亿元;规模工业增加值翻一番,达到73亿元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,达到66亿元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,达到36300元;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,达到14900元。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600亿元,年均增长25%以上;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突破900亿元,年均增长30%以上。
实现上述目标,我们必须做到:
一是坚持产业第一,发展实体经济,全力打造调整转型、跨越发展、富民兴区的坚实基础。按照“产业项目-产业链条-产业集群-产业基地”的思路,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起来,统筹推进淮南工业园、循环经济产业园“两大园区”建设,进一步提升综合配套和项目承载力,打造合淮工业走廊上的重要增长极。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,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。加快发展商贸物流、文化旅游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态,引进和培育一批知名商贸企业,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。深入推进金属材料、装备制造、矿用机械、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集群化、集约化发展。通过一批重点项目实物投资量的生成,促进规模企业倍增和亿元企业递增,培育百亿企业,打造千亿园区,形成实体支撑,带动全区产业结构有一个更大的调整和优化,打好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。
二是强化外向带动,创新体制机制,着力培育调整转型、跨越发展、富民兴区的动力源泉。借力合淮同城化、合肥经济圈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诸多重要机遇,围绕产业调整方向,瞄准投资重点转向民生、节能减排、“三农”领域及战略性新兴产业,谋划与引进一批牵动性大、技术起点高、产品关联度强的重大项目。将整体对接、集群承接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方向,统筹抓好事关结构调整、事关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。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,大力弘扬敢闯敢试、敢为人先精神,推进理念创新、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,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,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,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。
三是突出宜居宜业,建设美好西城,倾力构筑调整转型、跨越发展、富民兴区的重要载体。全力实施老城改造与新区开发,协调推进沉陷治理与景区建设,统筹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布局,打造现代城市商圈,促进人口集聚、市场繁荣。以骨干路网建设为突破口,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,推进滨(瓦埠)湖新城建设,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,打造具有中心集聚效应的城区功能。创新城市管理模式,加强环境保护,实施综合治理,不断提升城市形象。着力推进“两整两建一调”,加快工业化、城市化的主战略向农业、农村延伸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生态体系建设,努力打造城在林中、林在城中、山水相映的园林式城区。
四是关注民生福祉,实现共建共享,大力构建调整转型、跨越发展、富民兴区的稳固基石。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标准,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、诉求表达、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,完善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。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,按照城乡统筹、一体发展的新要求,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地区、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,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,办好人民满意教育,丰富公共文化内涵,深化卫生体制改革,健全社会保障体系,稳定低生育水平,不断增进人民福祉。完善群众工作机制,深入开展幸福平安建设,确保社会和谐稳定。认真落实促进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,推动包容互助、共同进步。
三、2012年:抢抓机遇 奋力争先
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。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。主要预期目标是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%以上,财政收入同步增长;工业增加值增长18%以上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%以上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%以上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%以上;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.5‰以内;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,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。以上目标是积极的,在执行中要力争完成得更好一些。围绕上述目标,重点做好以下工作:
(一)推进平台建设,开拓发展空间
加快园区扩容。坚持园区、招商、项目、投资四位一体推进。积极引进战略投资,采取合作、代建等有效形式,促进淮南工业园水、电、路、气等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到位。完成淮南工业园10平方公里发展规划编制审批。建成唐山产业园、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,新建标准化厂房7万平方米,形成承接产业转移和扶持全民创业的有力支撑。启动新孟新村二期、园艺新村建设。全年基础设施投入不少于2亿元,新增建成区面积不低于1000亩,力争引进资金超过10亿元,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个,利税贡献率增长30%以上。集全区之力,全力推进宝鑫(淮南)新型材料发展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吨还原铁、30万吨海绵钛项目尽快落地,加快建设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。
促进产业优化。充分利用新技术、新工艺提升传统产业,优化产业结构,延长产业链条,实现规模扩张。推动宏泰钢铁年产50万吨高速线材生产线尽快达产、年产20万吨螺纹钢生产线加快建设。集群式承接淮南东辰集团矿用设备制造企业,规划建设千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,壮大煤机装备制造基地。充分发挥淮河化工、金德实业等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,促进集群式发展,扩大品牌影响力,打造新型矿用材料生产基地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提高煤矸石、粉煤灰等煤炭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,做好“延伸煤”的文章。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,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引强发展节能环保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产业,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。利用好产学研对接平台,鼓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,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-3家、高新技术产品 3-6个,争创一批知名品牌。
支持企业做强。实施促进中小企业成长“春风计划”,全面落实优化发展环境、加大财政扶持、用好税收政策等措施,扶持一批小微企业快速成长,形成“树林”效应。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少于20家。支持企业实施技改、扩产增效,完成普特机械三期、宏昌科技二期、通霸二期等一批企业扩建项目。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,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拓展业务领域,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。组织企业参加经贸展览会和交易会,支持企业“走出去”开拓市场,完成进出口总额1000万美元。
(二)突出项目引领,建设美好西城
大力度建设。按照产城一体、山水西城的总要求,完善并严格执行城镇规划,合理确定功能定位、产业布局,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,逐步实现城乡各类规划的有机衔接。加快推进蔡新南路、卧园路等新建改建工程,全力实施夏郢孜西路、卧龙山西路等拓展延伸工程,构筑起畅通有序的城市交通网络。全力推进谢家集政务新区规划建设,完成滨(瓦埠)湖城区规划编制。做好新塘村、文山南村、玉园二期等一批棚户区改造项目,实施锦江花园城、西城国际、西都御景等一批老城区改造项目,全年完成新建面积不少于150万平方米。建立依法征收、阳光补偿新机制,开创征收工作新局面,为城市大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持。
高水平管理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,充分兼顾群众意愿和管理需求,把人本思想、法制观念真正体现到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当中。发挥乡镇属地管理及街道、社区和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的积极作用,动员群众参与,推行市场运作,建设“数字”城管,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途径。持续加强违法建设整治,切实强化乡镇街道的属地责任,建立以城管部门牵头、乡镇街道为主体、各相关部门配合的控违拆违联动机制,严格落实问责制,确保违法建设“控得住、不反弹”。
(三)发展现代农业,提升提振三农
建设产业园区。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“金花计划”,区财政三年内安排扶持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,用于支持乡镇农业产业园区建设。结合正在推进的特色水产品养殖、经济果林培育、良种畜禽繁育、苗木花卉基地、有机蔬菜栽培、优良稻米种植等六大特色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,按照布局科学化、园区生态化、经营规模化、生产标准化的要求,合理确定产业布局,培育引进龙头企业,充分展示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和文化功能,大力发展集观光、休闲、科普、体验、购物于一体的都市农业,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多次增值,使之成为全区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、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、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,加速农业转型升级,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。
完善基础设施。掀起新一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潮,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,加强道路、供电、排水等设施建设,全面完成朱集灌区节水改造二期及徐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,逐步解决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问题。新建扩建当家塘211口,建设灌区配套设施33处,完成水利兴修土石方93万方、成片造林3000亩以上、四旁植树30万株。抓好东西部第二通道(谢家集段)、夏郢孜西路两侧林带建设,完成合淮阜高速公路沿线绿化补植工作。大力开展乡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,启动唐山镇施咀村等一体化示范镇村建设,全年完成农房改造10个自然村以上。实施饮水安全工程、农村清洁工程,逐步建立覆盖区镇(乡)村三级的垃圾收集、中转、处置网络,不断改善农村环境。
打造新型城镇。结合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,全面推进城镇建设。用足用活望峰岗扩权强镇及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各项扶持政策,结合沉陷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,统筹推动望南路综合改造、东华怡乐生态园、梨园新村等项目建设,努力建设新市镇。加快唐山镇城市化进程,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,促进服务业扩张规模、提高档次,完善综合服务功能,营造宜居宜商、亲山近水的优质环境,努力打造商贸强镇。支持李郢孜镇抢抓园区加快发展的新机遇,提升综合配套服务水平,开创产城一体、互动发展的新局面。鼓励杨公镇发挥区位优势,强化招商引资,培育支柱产业,形成中心集聚功能。引导孙庙乡利用优质生态资源,发展绿色观光农业。促进孤堆回族乡打好“民族牌”,抢抓民族乡村“优先发展提升行动”等政策机遇,力争成为全省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。
(四)做优现代商贸,促进三产繁荣
壮大蔡新路商圈。按照服务市民、活跃市场、聚集人气、引领消费的基本原则,打造蔡新路现代服务业商圈。加快推进香港三联购物广场、熙城购物中心、西部商贸文化城、春林商贸文化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;支持华润苏果、西城华联、世纪阳光、合肥百大等一批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;推动长江商贸新区完善综合配套,引进更多知名品牌入驻,打造皖西北知名的家居装饰建材基地。利用淮西湖周边沉陷土地、借助淮矿物流的龙头作用、借鉴鑫森物流的发展模式、依托周边大型工矿企业,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。坚持高起点规划实施西部门户经济区建设,着力推进凯马国际汽车城、宝元物流园、碗碗香豆制品物流园等一批大项目落地,培育生活性服务业功能区。
发展文化旅游。加快旅游综合开发,加大“淝水之战”遗址公园、春申君战国文化园等景点招商力度。积极推动十涧湖湿地公园和淮西湖公园配套续建工程。主动参与区域合作,推进旅游资源整合,实现旅游线路与周边景区的有效对接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,注重挖掘自然禀赋、人文景观、历史文化资源,彰显少儿文化、社区文化和体育文化品牌。大力引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,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、休闲、娱乐产业相融合,积极推进西城文化体育中心、青少年活动中心、图书影视娱乐城、历史人文展览馆和唐山矿井文化体验馆建设,培育富有文化内涵、富有地域个性的城区风貌,全面提升区域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。
(五)强力招商引资,集聚发展活力
大力提升开放水平。抓好项目引进。抓住沿海产业资本加速转移机遇,积极探索招商新模式,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。要瞄准大型国企、知名民企,勤走动、多沟通,主动搞好对接服务,做到引进一个、壮大一群、形成一片。力争全年引进内资增长30%以上,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%以上。抓好项目推进。大力开展“项目攻坚年”活动,强化项目跟踪服务,设立项目报批、用地、融资、工商注册、税务登记等绿色通道,让外来投资者办事有方便感、投资有信任感,以项目投资的“暖环境”增强对外招商的吸引力。建立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落地推进工作机制,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,促进在谈项目尽快签约、签约项目尽快开工、开工项目尽快投产。
大力实施改革攻坚。继续落实全市“4511”民营经济腾飞计划,大力推进全民创业,实施初创企业、小微企业扶持工程,加大税收优惠、规费减免、资金补贴、场地安排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力度,让民营企业创业有条件、发展有依靠、做强有信心。大力推进“凤还巢”工程,鼓励和引导人才回乡投资创业,形成“人才回乡、信息回归、资金回流、企业回迁”的生动局面。创新投融资方式,深化BT代建等合作模式,推动小额贷款公司、担保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规范发展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,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。完善用地保障机制,整理土地2000亩以上。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,推进农用地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,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。
(六)倾力幸福民生,促进社会和谐
着力实施民生工程。建立民生工程投入长效机制,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、公益事业等领域投入,确保35项民生工程如期完成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,落实积极就业援助政策,抓好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,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,确保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。继续扩大养老、失业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,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全覆盖。积极开展社会扶助活动,做好城乡低保、失地农民、残疾人保障工作,完善城乡救助制度,逐步健全覆盖全区城乡困难居民的保障体系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0%以上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,健全保障性住房权属、供给和管理制度。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00套、经济适用房264套、城市棚户区改造1500户。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,增加农民、企业职工、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收入,提高居民工资性、经营性、财产性、转移性收入,让城乡居民收入年年都有新增加、生活年年都有新改善、面貌年年都有新提升。
协调发展社会事业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。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,新建普惠性幼儿园2所;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创建标准化学校5所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,提高城乡医疗服务水平,增强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。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,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个,进一步完善乡镇文化站综合配套,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。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活动,不断丰富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载体,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。全面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水平,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。积极构建街道工作新机制,加大社区居委会建设力度,不断夯实基层基础。做好国防动员、人民防空工作,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,深入开展“双拥”共建活动。继续做好民族宗教、审计、物价、统计、史志、档案、政府法制等工作。
不断创新社会管理。完善乡镇(街道)综治工作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,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作用,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。深入创建“幸福平安谢区”,加强“天网工程”建设,逐步建立数字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。完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,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,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。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,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。进一步落实信访责任制,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联合接访工作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,继续抓好隐患排查整治及小煤矿、危化品、道路交通、消防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,确保安全生产态势平稳。落实“六五”普法规划,营造学法、懂法、用法、守法的良好社会环境。
各位代表!
全面完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任务,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。我们将深入开展“创先争优”、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活动,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与水平。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,创新群众工作方式,健全群众工作制度,维护群众切身利益。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,改进服务态度,提高办事效率,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,坚决治懒治庸。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,坚持科学民主决策,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,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,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。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和网络问政,充分发挥服务对象、社会和媒体的监督作用,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,加大问责问效力度。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,团结一心,维护大局,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,始终保持全心全意的工作激情,始终保持爱岗敬业的务实作风。进一步抓好廉政建设,落实廉政责任制。加强廉政教育,强化制度建设,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,坚持勤俭节约,力戒奢侈浪费,着力打造廉洁政府。
各位代表!
回顾成就辉煌的奋进历程,我们无比自豪;展望无限美好的锦绣前程,我们心潮澎湃;踏上跃马扬鞭的崭新征程,我们豪情满怀。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,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区人民,励精图治,锐意进取,倍道兼程,奋发有为,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,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!
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
“五城联创”:即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、国家生态园林城市、全国卫生城市、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。
“两个普遍”: 即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,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。
“双轮驱动”:即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,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,工业化带动城镇化,城镇化促进工业化,相互作用,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。
“三产并进”:即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、全面发展。
“两整两建一调”:“两整”即土地整理、村庄整治,“两建”即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、建设中心镇,“一调”即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。
“春风计划”:即从2012年起,利用三年时间,区财政安排奖补资金1000万元,扶持一批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发展,推进全区规模企业倍增。力争到2014年,全区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、工业增加值、规模企业户数、上缴税金均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;从业人员占全区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总数比例不断增加。
“金花计划”:即从2012年起,区财政三年安排奖补资金1000万元,扶持每个乡镇建成1个产业布局合理、要素高度集聚、功能有效融合、循环清洁生产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。